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高頻詞、主旋律。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導意見。
職業教育發展的“高質量”體現在哪裡、如何去評判?弄清這個問題,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衆所周知,職業教育區别于普通教育的顯著特點,一是職教辦學的投入較大,受到誤導之後“掉頭”困難、“學費”較貴;二是職教辦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系密切,一旦走了“彎路”會有很長周期的負面影響和“善後”困難。所以,認真務實地研制科學的質量評價标準,便成當務之急和治本之舉。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但是,從提高認知和實踐效果的角度來看,這些體系化的職教質量評價,牽涉到方方面面、繁枝細節,容易讓主幹思想湮沒于龐雜的具體條款之中,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抽絲剝繭、提綱挈領,通過梳理幾大評價維度,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方向更加明晰、實踐操作更加聚焦。
一是堅持德育首位,擦亮立德樹人風向标。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簡稱,居“五育”之首,内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諸多方面。德育的有效開展,對于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至關重要。現實中,職業教育具有“半壁江山”的規模和地位,畢業生将成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但職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和綜合素養卻相對較弱,因而在職業院校中強化德育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以德立身、以藝立業是基本要求,德技(藝)雙馨是理想目标。職業院校必須貫徹“先育成人,後教成才;先立信仰,後樹教養;先修品行,後練技能”的辦學思想,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與其相對應,評判職業院校是否“高質量”發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應該是重要考量指标。評判的依據不僅要查教育過程的“痕迹”,而且要看畢業生的德行,更要評價校風校紀是否風清氣正積極向上。
二是堅持面向人人,夯實人人出彩基本盤。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推進、齊步提升比較困難,很容易讓辦學者産生“抓大放小”“抓好放差”的想法。職業教育雖然廣受重視,畢業生就業率也居高不下,但卻始終難以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為了增加社會吸引力、擴大辦學影響力,一些職業院校不約而同地把希望寄托在狠抓技能大賽和高考升學上,不惜集聚全校70%以上的師資、設備等優質資源,為僅占30%不到的少數學生服務,全力訓練打造技能大賽選手、重點舉辦高考升學班,期待這些學生能夠在高考和技能大賽中一鳴驚人,為學校增光添彩。結果,往往是成就了極少數,卻放棄了大多數,顯然有違“面向人人”成就“人人出彩”、“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教辦學宗旨,應當及時予以糾正,以維護絕大多數學生平等接受職業教育的合法權益。此外,在職業院校“百萬擴招”和生源越來越多元的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教育教學與管理,以讓所有學生獲得滿意教育,亦應是職業院校辦學“高質量”的重要體現。
三是堅持服務區域,築牢職教辦學生命線。職業教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公益性,是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社會進步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院校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命脈,更是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引擎。職業教育發展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充實企業技術人才隊伍,使一線産業工人的整體素質得到普遍提高,讓高科技項目順利落地,從而促進産品質量提高、加快企業創新發展;發展壯大後的企業,再進一步反哺職業教育,從而使職業教育獲得健康發展,最終實現“雙赢”。這種良性循環,是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從戰略上講,職教辦學必須立足本地、服務區域,為地方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傳統工業企業、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技術改造、産品升級換代、經營管理咨詢、技術工人培訓等服務,從而實現校企雙向支持、相互合作、共同促進。三流的職教依賴經濟發展,二流的職教服務經濟發展,一流的職教引領經濟發展。評判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高低,不僅要看專業與産業的吻合度,更要看企業對院校的依存度,隻有做到“當地離不開”,才能算作“高質量”的職業教育。
四是堅持靶向績效,提升職教投入産出比。近幾年,職業院校“排行榜”名目繁多,諸如“最美校園”“科研實力”“師資隊伍”“核心論文”“校企合作”“經費預算”等百強排名,琳琅滿目不一而足,唯獨不見“投入産出比”排名。“投入産出比”排名的缺失,一方面反映職業院校普遍缺乏“成本”意識、“經營”意識,另一方面也凸顯評價标準長期缺乏“績效”意識、“激勵”機制。綜合導緻體制内的職業院校在竭力争取政府财政“生均撥款”越多越好的同時,又“不惜一切代價”盲目引進博士等高端人才,大搞人才“内卷”競争,完全不考慮人才資源浪費;而一些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往往過多關注一些顯性的單項成績,而忽略這些成績背後的巨額投入和人均成績或“萬元投入産出比”。2015年11月9日,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曾聯合頒發《關于建立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撥款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在體現公平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分類支持,對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規模、不同效益的中職學校實行差異化撥款,促進辦學水平整體提高和持續發展”。這一政策創新,應當成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利器,科學引導職業院校靶向績效内涵發展。